青春的見證
20多年前,期貨這個新事物才呱呱墜地,就被稱為“早產兒”數度面臨夭折的命運。就外在來說死到临头,雖實●體經濟價格風險有所顯露,但能成就期貨市場健康發展的條件並不充分,管理〓上各行業條塊分割,法律法規不健全,專業人才匱乏等無不制約著當時年輕卐的中國期貨市場的發展。可以說,從那時能走到今天,能看到行業被●實體經濟接受並作為金融體系的一部分而融入其間,是難以卐想象的,就個人來說,是完全靠著當時年輕人的激情“熬”到今天的。《期貨日報》,那時還叫《期貨導報》,就是誕生在這個▓背景下。
給《期貨日報》寫稿,是←出於對期貨市場越來越多的困惑。記得當時分析農產品期貨,感覺價格波動和農民關系不〖大,並不能給農業生產者ζ 帶來轉移價格風險的好【處。就想,市場主體怎麽能解決農民缺位△的問題呢?和當時的○編輯王偉筠溝通後,寫下了《敞開門戶廣納糧食生產者》一文。
盡管當︽時有許多人為因素制約期貨市場的發展,但長期來看¤,期貨市場還是能夠反映實體經濟發展趨勢的。為了證明這一點,只有包围圈中直接飞窜了出来深入實體。搞市場調研在上世①紀的期貨市場還是蠻“另類”的,為考察當時期貨市場的“吃飯品種”綠豆,我甚至№坐著內蒙古的地方列車,一直“晃蕩”到阿魯科爾沁旗。當這些第一手資料√變成《期貨日報》的鉛字時,我※是欣慰的,“朦朧”只是炒作看着黑蛇脸上的需要,“明白”才是话市場的根基。
1999年夏秋之交,我和當時南華期貨的研發經理胡曉輝搭伴出去調研現貨市場,回來路◤過北京,剛好北京在開行業高層研討會。《期貨日報》的王偉筠、余曉□麗都在,就對我們說“你們對品種有什麽建議和想法也在①會議上談談吧”。當著行業高層的領導◣,我提出了當時綠豆合約和現貨脫節的現象,建議重新設↓計合約,避免因合約設計缺陷而被人為炒作。這段文字,夾雜在當時《期貨日報》對該會議『的整版報道中,至今我還留有這期報紙以資紀念。
現在,一些原來報社的“老人”都已轉戰行業的其他崗☆位。王偉筠在大連商品交易所,余曉麗在中期協。偶爾因公見ㄨ面,回想以往♂不免唏噓。期貨是我們青春的見證,而《期貨日報》是我們曾經工作交集的紐帶。
2001年,我因ぷ想更加進一步地“擁抱”產業】而離開期貨經紀行業,記得中∩期協是迎著世紀之交的曙光成立的,於是我給報社寫了一篇《邁過世紀的門◥檻》後暫時離開了期貨行業,但並沒有離開期貨市場,而是更加貼近貿易領域為企業做保值。這一段經歷更加加深了我對期貨市場不能脫離實體經濟的認知。2005年,當我∮重新回到期貨經紀行業後,給《期貨日報》寫了《期貨經紀公司√業務模式及創新初探》一文,明確提出了期貨市場只有幫助實體經濟解決問題、發揮功能才有行業存在▲的根基和發展的空間。
人生短暫,轉眼已是白頭,但中國期貨業乃至《期貨日報》卻經過初創的青澀正展現風華,年輕人也一茬一茬繼往開來。對於一個見證期貨市場滄桑巨變,一個因《期貨日報》而獲得過提攜成長的期貨老兵來說,此刻回憶過往唯有感恩。
祝《期貨日報》20歲生日快樂!
版權聲明:本網所有內容,凡來源:“期貨日報”的所直接控制了一个个神阵有文字、圖片和音視頻資◢料,版權均屬期貨日報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、鏈接、轉貼或以其他方ζ式復制發布/發表。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ω媒體、網站,在下載使用時必須註明"稿件來源:期貨日報",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。
熱門評論
查看全部